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日本近代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Modern Japan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系  
授課教師
廖小娟 
課號
PS4633 
課程識別碼
302 5330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13:20~15:10) 
上課地點
社科401 
備註
總人數上限:40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PS4633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日本在東亞可以說是相當特別的存在,與東亞各國愛恨情仇糾葛難分。首先從一資源人力有限的島國,勵精圖治後,連續挑戰中俄兩大強國,奠定在東亞軍事強國的存在,稱霸東亞,進而企圖稱霸世界,成為二次大戰的發動者。在慘烈戰敗後又因著美國提供軍事保護,集中精力於經濟起飛,再度成為東亞經濟圈的領頭羊;然而,二十一世紀的泡沫經濟,加以中國崛起的挑戰,似乎讓現今的日本逐漸失去在政治經濟的領導地位。究竟這些特殊的歷史經驗如何牽動著日本的國際關係與國際地位?又會如何影響日本的未來呢?
Part I: 步上二次大戰的日本
第一週 課程介紹
說明課程安排與要求,介紹日本基本概況。

第二週 研究問題的基本理論與途徑介紹
在國際關係上現實主義是主流學派,但同時新自由制度主義等其他理論也擁有一定的解釋力;而在分析上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將問題分成幾個層次思考,尤其是體系、國家與個人三層次,本周課題便是了解這些相關理論途徑與分析層次的前提假設與用法。

第三週 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
明治維新時代為日本近代國際關係的開端,針對西方勢力介入,日本在「開國」和「鎖國」政策之間游移不定,以及後來「脫亞入歐」和「亞洲一體」的策略辯論,是本周討論的重點。

第四週 日本大國地位的確立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力求工業發展,國力蒸蒸日上,於是東亞開始出現了權力轉移,透過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日本在東亞的大國地位於是確立,而最終走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不歸路。

Part II: 二次戰後日本的對外關係
第五週 日本與美國:美日同盟為基礎的戰後外交
二次戰後由美國草擬和平憲法設計了日本政府的新體制,並且廢除了日本的軍隊與宣戰權,成為在國防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的國家,這樣的日本對外關係可以說是完全奠基在美日同盟的基礎上,本周將分析美日同盟的簽訂和屢次變化,以及對日本外交的影響。

第六週 日本與美國:八○年代日本威脅論
國防上依賴美國的日本得以全力衝刺經濟,到了八○年代底,日本的經濟實力竟然幾乎超越美國,美國國內流傳「日本威脅論」,這對日美關係造成了如何的衝擊,而美國又如何以「廣場協議」來制衡日本的發展呢?

第七週 日本與朝鮮半島
目前對日本最直接的威脅莫過於來自北韓不停試射飛彈與戰爭邊緣政策,雖然美國的核武保護傘仍在,但對於日本有可能成為第一線戰場的恐懼,仍讓日本民眾相當擔心,究竟日本與朝鮮半島的糾葛從何開始,戰後日本與南北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第八週 日本與兩岸關係:政治層面
日本跟隨美國的腳步,在尼克森接觸中國後,日本也踏上與中國和解之途,後來更接受一中原則,與中國建交,這使得日本戰後的對華政策徹底改變,因此本周將回顧戰後日本對華政策的相關事件,包括簽訂和平條約等,以及後來與中國建交所引發的兩岸爭議。

第九週 日本與兩岸關係:經濟層面
本周則進一步探討日本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往來,尤其雙方雖互為對方重要貿易夥伴,但這樣的關係卻似乎沒有外溢至政治關係的緊密。這樣經熱政冷的現象也是本周討論重點。

第十週 日本與東協國家
挾帶著經貿實力與優良的發展模式,日本試圖擺脫二次戰前與二次大戰對於東南亞國家殖民或侵略的印象,而這樣的策略成功了嗎?本周將探討日本在戰後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究竟如何?日本在當地的外交策略又為何?

第十一週 綜合討論
在了解日本和東亞週邊各國的關係後,本週將綜合探討日本與其他區域國家的關係,例如日本與俄羅斯的關係等。

Part III: 日本外交的現在與未來挑戰
第十二週 非戰憲法與國家正常化
日本政府在二戰後迄今幾乎都是由自民黨執政,這樣的結果對於其對外關係上會有什麼變化,而所謂的和平憲法或非戰憲法又是如何影響日本呢?為什麼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要修改憲法第九條?提出要使日本國家「正常化」呢?日本不正常的地方是哪些?

第十三週 日本的聯合國政策
日本雖然經濟實力早已躍升全球大國之一,然而在政治外交場域上總無法發揮適當影響力,國際地位與經濟實力不相稱,因此日本極欲恢復以往榮光,積極推動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並且在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再次掌政後,更加強推動日本國家「正常化」的決心,這又讓日本在國際舞台上帶來什麼樣的新發展呢?

第十四週 經貿外交
日本在八○、九○年代成為經濟大國後,開始以金援作為後盾,試圖恢復以往大國榮光,ODA援助成為日本外交堅實的後盾,而這樣的策略成功了嗎?另外,在全球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潮流下,日本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策略又為何?是否為日本外交開創了新格局?

第十五週 日本在東亞:歷史情結與二戰原罪
日本的經濟和政治實力在東亞區域仍是數一數二,然而為何在東亞區域無法幻化為真正的領導國家?為何在中韓還偶爾會發生反日運動或抗議呢?同樣身為二次大戰發起國和戰敗國的德國,則在歐盟內成為領導國家,並且也已從二戰陰影中步出;究竟日本要如何才能解脫這發動戰爭的原罪?

第十六週 和平的威脅:領土爭議
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是所有國家的基本原則,而日本面臨與俄羅斯北方四島的爭議,與韓國竹島(獨島)爭議,與中國和台灣則是東海劃界以及釣魚台(尖閣列嶼)的爭議,這些領土爭議是不是會為日本將來帶來戰爭發生的可能性?進而再度演變成另一場世界大戰?

第十七週 展望與總結:中國崛起的影響
中國崛起的事實對各國而言均有不等程度的影響,對日本而言更是逐漸取代其在區域作為領頭羊的地位,甚至直接威脅到領土和主權的安全等。尤其中國逐漸形成與美國抗衡的態勢,夾在這中間的日本又該何去何從?日本的未來究竟會有哪些可能的變化呢?

第十八週 期末考

 

課程目標
本課程設計透過系統性地梳理日本近代的發展與和各國關係,並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架構性探討。希望讓學生能具有對日本近代發展相關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習得理論化思考和獨立分析的能力。 
課程要求
一、 課程參與討論與出席 (20%)
本課程要求學生出席並參與討論,並且不定期點名與提供額外加分的發言機會或活動。
二、 團體報告 (40%)
最遲在上課第三週前,學生應從每周主題中,選擇一有興趣的主題,進行報告,報告內容須與該周主題相關,報告形式不拘,原則上每一主題最多5人選擇,則選擇同一主題之同學則組成一個團體來進行報告。報告時間為10-20分鐘。詳細報告要求將於課堂上說明。
三、 期末考或期末報告 (40%)
本課程的期末評量方式有期末考或期末報告兩種方式,由學生在第十五週時通知授課老師選擇的方式。
期末考形式為兩至三個申論題,重點在於評量學生對於上課內容(包括教師講授內容與同儕討論)以及教材等,是否能夠融會貫通。
若選擇期末報告,則本課程要求學生提出一份「研究設計」報告,報告主題需與課程相關,並在第十五週時與授課老師討論與確立題目方向。雖為研究設計報告,但格式要求與研究報告相同,詳細內容與格式要求將在上課說明。繳交時間為期末考當天 (6000-8000字,單行間距、字體12”、雙面印刷)。
四、 額外加分
本課程設計一次電影賞析,並可能會有一次學者課上演講的安排,以及提供相關課外演講的活動,學生可在參加相關活動後一週內,提出2頁的書面報告,說明心得以及活動內容與課程相關性,則每份報告可加一至兩分於最終成績,最多加分三次。授課教師有權決定學生之心得報告是否符合要求。
除要求學生上課前能閱讀指定文章外,並要求學生在課後能夠針對當週主題進行相關資料的搜尋與了解,並將相關資訊帶入課堂的分組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四15:30-17:30 
指定閱讀
指定閱讀:
1. 卜睿哲著,林添貴譯,2012,《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2. 林明德,2009,《近代中日關係史》,台北:三民出版社。
3. 黃佳甯、石之瑜,2010,〈入歐不脫亞?當代思想史中「日本主義」的可能性〉,《問題與研究》,第49卷,頁15-44。
4. 廖小娟,2016,〈探索終日爭霸東北亞之衝突行為:兼論權力轉移理論的適用〉,臺灣政治學刊,第20卷第1期,頁61-106。
5. 趙全勝主編,2015,《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台北:五南出版社。
6. 蔡東杰,2007,〈東北亞區域安全結構下日本角色分析〉,《亞太研究通訊》,第五期,頁123-140。
7. Christensen, Thomas J. 1999.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4): 49-80.
8. Ikenberry, G. John and Michael Mastanduno. 2003.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Asia-Pacific.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9. Kenneth Waltz.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0. Krisof, Nicholas D. 1998. “The Problem of Memory.” Foreign Affaris. Nov./Dec.: 37-49.


每週閱讀教材:

第一週~第二週:Waltz (1959), Chs.1-2.
第三週:黃佳甯、石之瑜(2010)。
第四週:林明德(2009),第2-3章。
第五週:Christensen(1999)。
第六週:Ikenberry and Mastanduno (2003), Ch. 9.
第七週:蔡東杰(2007)。
第八週:卜睿哲(2012),第2-4章。。
第九週:趙全勝(2015),第15章。延伸:石原忠浩(2010)。
第十週~第十一週:Ikenberry and Mastanduno (2003), Ch. 4.
第十二週:卜睿哲(2012),第9章。延伸:胡慶山(2017),第2章。
第十三週:趙全勝(2015),第12章。
第十四週:趙全勝(2015),第26章。延伸:柯玉枝(2000)。
第十五週:Krisof (1998)。
第十六週:廖小娟(2016)。延伸:何思慎(2010),Ian(2013)。
第十七週:卜睿哲(2012),第11-12章。
第十八週:課堂報告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1. 石原忠浩,2010,〈日本對台決策的組織、制度與過程:以駕照相互承認之協定、FTA談判、李前總統訪日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9卷,頁45-78。
2. 何思慎,2010,〈日中東海水域紛爭之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7-12。
3. 柯玉枝,2000,〈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從「內向經濟」至「政經並行」〉,《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頁71-88。
4. 胡慶山,2017,《日本政經初探》,台北:元照。
5. 楊鈞池,2012,《從「和平國家」邁向「正常國家」:日本政治轉型之研究》,台北:翰蘆圖書。
6. 蔡增家主編,2009,《東亞國際關係中的日本:邁向正常國家》,台北:政大出版社。
7. Ian Storey, “Japan’s maritime security interest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olitical Science, 65(2), 2013, pp. 135–156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2  課程介紹 
第2週
9/19  研究問題的基本理論與途徑介紹 
第3週
9/27  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 
第4週
10/04  中秋節,國定假日停課一次 
第5週
10/11  日本與美國:美日同盟為基礎的戰後外交 
第6週
10/18  日本與美國:八○年代日本威脅論 
第7週
10/25  日本與朝鮮半島 
第8週
11/01  日本與兩岸關係:政治層面 
第9週
11/08  日本與兩岸關係:經濟層面 
第10週
11/15  校慶週,停課一次。 
第11週
11/22  日本與東協國家 
第12週
11/29  國家正常化1 
第13週
12/06  國家正常化2 
第14週
12/13  經貿外交 
第15週
12/20  日本在東亞:歷史原罪 
第16週
12/27  日本在東亞:衝突行為 
第17週
1/03  展望與總結:中國崛起的影響